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31章发现裑上 (第1/2页)
第131章 发现裑上 车子驶上了洋浦大桥,高耸的桥基把车子带上了城市的高空,夜晚的上海,像是铺开了高底起伏的发光的棋盘,杂色的光线,交织出的是一个粉嫩而脆弱的城市,就像深海里那些在黑暗中一触即破的水母类的发光生物一样。 你甚至不敢用眼睛肆意地扫射这一片浩大的城市生物,似乎你一用力看着它们,它们就会崩溃似的倒蹋下来。谁是这个城市的主宰?在这个城市的光怪陆离的夜生活下,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阴谋与欲望? 韩力护奇怪地想到了这个问题。男人的思想里,总会对阴谋与欲望感兴趣,喜欢把所有的世界都解读出能弄懂的一切,但是,面对面前的这一片伟岸而娇弱的城市,你更多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爱怜的渴望。 韩力护的左腿无意识地碰到了柳丝丝的腿,心里萌生了一种痒痒的感觉,他保持着与这个女孩的轻微的衣物的接触,甚至与柳丝丝还要谨慎。 过了洋浦大桥,车上乘客渐少,两个人又聊起了城市的夜晚。韩力护又借机说起了他的那一套对城市的“反衬”的看法,他说,这个世界就是因为衬托才显示了存在,相对的存在,构成了世界。中国古典诗歌中构思的主题。 其实都是一种相互衬托的原理,像城市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衬托,构成了空间的对比关系。声音之间的相互衬托,构成了音响关系,人的运动,其实也是通过静与动的反差而存在的,就像坐在汽车上,也是通过车子的运动,来感知这个城市的活力与动荡的。 韩力护说道:“你看车子在运行,倒使人想到古典诗歌中写的,‘满眼风波多闪烁,看山恰似走来迎,仔细看山山不动,是船行’,杜甫的‘稍知花改岸,始验鸟随舟’,都体现了一种运动的相对性。 人最敏感的还是一种相对关系,这也是诗歌中总喜欢用一种运动衬托另一种运动的原因啊。”柳丝丝听他侃侃而谈,说道:“听你一说,我倒像上了一堂课了。” “别寒碜我了。”韩力护说“其实我也在想搞清楚中国古典诗歌是如何结构的,我最近没事,就觉得中国古诗中最关键的就是构建了三种关系,我刚才说的:视觉上的衬托关系,声音的反衬关系,动与静的相对关系,我觉得有了这三个关系,就能知道古诗是如何搭配,谴词造句的。 其实这三种关系,倒是观看夜上海表面现象的一把尺子呢。”“是吗?我觉得没有必要把上海看的这么透吧,”柳丝丝有一点不服气地说道“用尺子量来量去的,你这么看上海还有什么乐趣而言?” “呵呵,我说的三种关系,只能算是最浅薄的关系了,上海的水太深,我永远看不透的。”韩力护说道。 “也别这样贬低自己了,总之嘛,与君一席谈,胜读十年书。”柳丝丝鼓励性地抿起嘴唇,送给他一丝安慰式的笑容。 韩力护先行下了手,与柳丝丝道别,钻进了夜色中,在走了一段距离后,韩力护掉头看着渐渐远去的公共汽车,他想到了自己说的三种关系。 此刻,公共汽车衬托着城市的背景,在他面前隔开了一段冰冷的距离。城市噪杂的声响,却激发起内心里的一种喧哗,而自己此刻停顿的观望,却被远去汽车的运行的速度无情地抛弃,他仿佛被层层叠叠的蛛网包裹,束缚在城市的这一块他原本不应该涉足的土地上,一刹间他涌上的是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茫然感。 为什么刚刚离去,却有一种思念开始诞生?韩力护想弄清楚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